生态养殖成功案例(“LY-生命素”使用成功案例分享)

2024-04-03 00:19:19

案例一: 养殖鳗鱼出现“老头鳗”是养鳗生产中常见的情况,这与鳗鱼的投饵方式有关,养鳗一般多投喂粉状饲料,并做成糊状成团投喂,因投料集中,小鳗鱼抢食能力较差,养殖一阶段后常有少部分鳗苗生长较慢或几乎不生长,俗称“老头苗”,或称“尾苗”,体瘦小,发黑,摄食少,生长慢。实质就是营养不良,严重的鳗苗消化器官萎缩。97年,我们就用“LY-生命素”的相同产品改善“老头鳗”,现在用“LY-生命素”,效果非常突出,通常一星期内就会出现部分鳗鱼体色变蓝,摄食量增加,生长速度加快,然后数量逐渐增多,最后基本恢复正常,达到正常鳗鱼水平。

案例二: 广东惠州一养鳗场,2007年鳗鱼出现吃料不好,体色变为茶色,后坚持内服“LY-生命素”+“鱼大四号”,一个月后,鳗鱼体色明显变蓝,吃料增加。

案例一: 石斑鱼是深海鱼类,喜欢环境稳定,而海水网箱养殖多在浅水区,又因台风、涨落潮等影响,环境反而更不稳定,因此网箱养殖石斑鱼成活率非常低。2002~2003年,厦门杏林湾等处还有大量网箱养殖,一老板养殖云纹石斑鱼,苗种自越南引进,湾内也有多家养殖,其他很少成功,而此老板连续2年养成,当时养殖户间沟通较少,直到后来一养殖户拿着一瓶“清毒散”(主要成分同“LY-生命素”)找到我们,我们才得知此老板一直内服这种药。后来我们用来推广在黄花鱼、鲈鱼等海水鱼上,效果都很突出,如:预防“翻肚”(天气突变后应激造成)等症,效果很好。可以肯定“LY-生命素”的抗应激功能。

案例二: 海南省会文宝寺村王老板水泥池标粗石斑鱼,驯料后坚持每餐内服以“LY-生命素”(5克/斤料)为主的营养保健套餐,平时很少用抗菌药,今年连续标了十几批珍珠龙胆全部成功。王老板说:“平时多用营养套餐,鱼的体色亮、金**,活力也好,吃料猛,不容易生病。”

? 对虾病毒病发病率极高,一旦发病,很难控制,因而才逼出了目前我们推广的“可控生态养虾技术”,国内其他同仁也有同样看法。其中稳定环境,提高对虾的抗应激、抗病力是关键点。多年我们以“LY-生命素”或“清毒散”(含“LY-生命素”主要成分)作为提高对虾的抗应激、抗病力的药物效果确实,用过的养殖户几乎都能看出一定的效果。这里我们汇集几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① 增强虾苗体质,提高抗“红体病”的能力

案例: 广东珠海斗门,一南美白对虾池塘,放养的 “土苗”(非一代、二代虾苗) ,放苗15天开始内服“LY-生命素”+“利多精”,在周围虾池多数发病出现“红体”、“红尾”时,此塘虾的活力好,反而提前出现 “蓝尾”(自然体色) ,并较其他池提早20多天出虾。正常养殖“土苗”后期规格多不整齐,此塘虾出池的规格相对整齐,亩产1000斤,在当地养殖算成功的了。

② 配合治疗“红肝”

案例: 广东珠海小林黄老板,放苗30天左右,虾出现肝肿大、发红,内服“LY-生命素”+“肝胆康”连续5天,虾肝脏恢复正常。肝脏发红、肿大,在白对虾养殖中很常见,现都在了解病毒、细菌、应激等原因都能引起此病症,本病例中是何原因,已无从证实,但从原理上,“LY-生命素”对上三种原因都有一定的效果,配合 “肝胆易康” 应该效果更明显。

③ 配合治疗细菌性“红须”、“红腿”

案例: 广东顺德,一土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虾规格200~250头/斤。2008年11月12日,虾出现红须、断须、红眼,游泳足尖较红,水体浑浊、略显黑色。根据经验,本病应为细菌引起。内服“LY-生命素”50公斤料/瓶+“菌毒出血康” (已停产,可用“氟苯尼考粉”替代。) 20公斤料/包,混在一起连喂4天,同时外用“EM6” (同“利菌多Ⅱ”) 和“碧水安”调水,均按正常用量。11月16日,虾红须、红脚症状明显减少,水色渐渐转好。

④ 辅助治疗对虾肌肉发白

案例: 广东斗门,一南美白对虾塘,放苗45天,虾体弱,提起料台,虾活力差,内有多个肌肉不透明发白的虾,并有死虾。内服“LY-生命素”+“菌毒出血康” (已停产,可用“氟苯尼考粉”替代。) 2天,后内服“LY-生命素”+“利多精”,7天后虾恢复正常,无死虾。

⑤ 促进虾摄食,减少发病

案例: 广东珠海斗门,一口6亩的南美白对虾池塘,放苗2个月,虾吃料慢,肠道较正常的虾细(不饱满),粪便长。内服“LY-生命素”100斤料/瓶,配合“利多精”使用,2天后虾吃料明显增多,效果明显,一个月后依然稳定,最后反而比同一批苗大,其它池塘发病时,此塘没有。

⑥ “虾跳水”处理

案例: 广东省大鳌钟老板虾塘10亩。“大水虾”(室外土塘养虾),放一代苗45万,50天,喂35斤一餐。该老板称塘头有虾跳,喂料时候跳的厉害,吃完料就不跳了。该情况是由于塘底缺氧,底脏,底层毒素增加引起的虾跳水。后经过改底、增氧,内服“LY-生命素+营养快线+利多精”(5:5:1)套餐5天后,无虾跳情况,吃料变快,虾体抗低氧能力增强。

⑦ 增强虾体质,防止“白便”

案例: 广西省东兴市江平榕树头钟老板的虾塘,2012年至今一直坚持使用利洋营养套餐“LY-生命素+营养快线+利多精”拌料,每天至少拌料一餐,两年来虾没有发生过白便,体色透亮,活力十足,肠胃和肝脏饱满清晰可见,提罾时活蹦乱跳,水花四溅。

⑧ 促进摄食,缓解“偷死”

案例: 广东省江门市沙堆镇陈老板虾塘,放苗40多天,发现增氧机下有100多条“偷死”,后抛网检查,虾90%以上活力差,“软身”、“红肠”、色素重,虾吃料慢。后少量多餐(5餐/天)并配合“利多精+营养快线+LY-生命素”,坚持一个礼拜后,发现虾活力增强,吃料快,“软身”、“红肠”等现象明显减轻,虾身透亮。

案例: 甲鱼疾病最难治,一般都则这样认为,因为甲鱼抵抗力较强,很少发病,除稚甲鱼阶段,又很少急性死亡。病甲鱼症状相似,陆续死亡,多呈慢性发病过程,因而治疗也很困难。

东莞博罗黄老板养甲鱼十多年,6口池塘,自养亲鳖,自繁自孵自养,多余的小苗卖掉,在甲鱼养殖多年的大浪淘沙中,还活了下来,实属不易。黄老板年年养的亲鳖都有一病,越冬后陆续死亡,日死亡量多在0~3只,多年都用抗菌药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每年也有几百只死亡,后改用以内服“LY-生命素”(4g/kg料)为主的方案,同时少量多次用“福地安”改底,结果半月内死亡看不出变化,20天后感觉死亡减少,1个月后极少死亡。以后也采取这种方法,效果都很稳定。可见,这种“用保健当作治疗”的方法对慢性病还是很有效的。

案例: 2007年,我们在广东惠州泰龙鳗鱼养殖场推广可控生态养鳗技术,该厂养殖水面350亩,池塘共计24个,07年投苗50万尾。06年本场烂鳃、指环虫病严重,治疗困难,以致老技术员偷偷跑掉,无奈原场会计接手负责技术及管理,在公司的帮助下,07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养殖过程中未发生虫害,150天未杀过虫;发病率低,除细菌性烂鳃外,未见有大规模发病,死亡率低;吃料稳定,吃食快,高温期不退食;生长速度快,26P到4.2P生长时间为150天;饵料系数低,饲料浪费少;回池率低,规格比较齐整。

以3号养殖池塘为例,面积11.8亩,平均养殖水深1.2米。6月18日放苗1239kg,26P,共32214尾,养殖5个月共计投饵9695kg。11月17日出售5896kg,抽样为4.2P,回池1243kg(包括能销售的2.5P、3P的鱼),平均5.8P,养殖150天,净增重5900g,成活率99%,出成率77%,饵料系数1.6,饲料利用率61%。

养殖过程除不换水、改水、改底等稳定环境措施外,主要是内服保健,长期坚持内服“LY-生命素”2.5克/公斤饲料+“利多精”2.5千克/公斤饲料,应该是起到了关键作用。

案例一: 山东莱州大棚养殖海参(原来养大菱鲆池),半夏眠期间海参经常出现发黑、发硬现象,使用“LY-生命素”5克/立方水+“营养快线”5克/立方水,连续药浴5~7天,海参发黑、发硬情况减少。

案例二: 辽宁大连交流岛地区总结,海参网箱保苗过程中,饲料添加“LY-生命素”5克/公斤料+“利多精”5克/公斤料+“营养快线”5克/公斤料,在整个保苗过程中参苗成活率明显提高,且生长速度快,苗光泽度好,体质健壮。

案例三: 2013年山东即墨田横,“北参南养”模式。使用水车运输参苗到福建,需要20多个小时,海参经常出现“排脏”(吐肠)、僵直、死亡现象,运输成活率较低,而在运输前使用“LY-生命素”1~2ppm+“营养快线”1~2ppm,强化营养、增强体质的参苗,运输成活率明显提高,用没用过“LY-生命素”的苗都能看出来。

案例四: 山东省莱州崔家张老板大棚养殖海参,25平米的池子放苗50斤,海参苗从抓回后就使用“LY-生命素”10克/池,连续使用了一个月后,海参状态非常好,基本没“吐肠”(排脏)现象,刺很坚挺,摄食量大,排出的粪便较好,个头大小与不用“LY-生命素”的对比也有所增长。

案例五: 山东莱州市海参养殖出现“老头苗”,使用“LY-生命素”5g/方水+“营养快线”5g/方水,1周开始吃食,半个月能与其它苗规格差不多。

案例一: 江苏省高淳县团结圩杨老板30亩蟹塘,长期投喂“LY-生命素+利多精”保健套餐。6月中旬池塘暴发蓝藻,多次杀蓝藻后,也没控制住,但是塘里河蟹没有出现伤亡,活力还挺好,之后一直坚持投喂营养套餐至上市。螃蟹成活率7.5成,规格平均3.5两。

案例二: 江苏宜兴高塍朱家渎村陈老板养蟹十年。2010年至今,养蟹全程内服“LY-生命素+营养快线+利多精”保健套餐。之前每年7、8月份塘中有螃蟹损伤现象,用保健套餐拌料后,连续三年河蟹吃料好,几乎无损伤。

案例三: 安徽省马鞍山市湖阳军区圩陈老板养蟹面积50亩。2010年之后就开始投喂“LY-生命素+利多精”营养套餐,促进河蟹摄食及消化吸收,减少粪便、残饵对底质的污染。池塘底层淤泥发黑、发臭的慢,水质也一直都很好。

案例: 江苏大丰东台,10~11月份易出现“牛奶病”(病蟹俗称“牙膏蟹”)。其症状主要为:折断梭子蟹步足后发现有乳白色液体流出,打开蟹壳以后,发现内脏及肌肉呈乳白色液体。出现该问题的池塘,一旦发现死亡,3~5天可达到死亡高峰期,死亡量大,用药治疗时,效果不明显。后来经过证实,长期内服“LY-生命素”(2~4克/公斤料)+“水产诱食酵母”(4克/公斤料)可以有效预防此病。据报道,这种“牙膏蟹”是由一种血涡鞭毛虫引起,这可能与“LY-生命素”的抗虫作用有关。

案例一: 福建宁德地区大量养殖大黄鱼,是我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有20多年的养殖历史,开始几年养殖成功率很高,近年因污染加重、病害严重,特别是隐核虫病泛滥成灾,隐核虫本来就难治,特别是网箱养殖更是无计可施,成活率越来越低。08~09年我们也推广以内服抗病为主的思路,内服“LY-生命素”+“营养快线”,效果突出,不仅隐核虫病少,其他病害也减少很多,同时吃食旺盛,饵料转化率高,体色漂亮。

案例二: 福建东山土池养殖牙鲆,冬春经常发生隐核虫病,采取内服“LY-生命素”+“低聚糖-500”,并配合改底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案例三: 山东莱州叶家大菱鲆苗室,十几个池子,每池放5.5头/斤的苗一千尾左右。五月份,发现鱼苗活力差,脑袋、眼睛发白,到店检测,十条鱼有九条鱼的脑组织里检出盾纤毛虫,曾经用过甲醛药浴,效果不明显,鱼苗摄食情况和体质越来越差,养殖户都想放弃。使用“LY-生命素”5克/斤料+“利多精”5克/斤料,连续内服两个月,鱼苗状态逐渐恢复,吃的好,消化好,活力也好。

案例: 天津汉沽大田镇温棚养殖白鲳鱼,吃食不好,消化不良,肠壁变薄,后肠粪便发黑、发臭,镜检粪便中含有大量六鞭毛虫。内服“LY-生命素”200斤/瓶,连续使用几天后,白鲳摄食情况好转,肠道内六鞭毛虫数量明显减少。

案例一: 广东台山杜老板养殖鳗鱼,2007年2月8日,鳗鱼因药残建议内服“LY-生命素”5克/公斤料降解,用药期间周边场正流行爱德华氏病,其他场多数出现较高死亡。2个月后杜老板的鳗鱼药检合格售出,同时未发生爱德华氏病。事后分析未发生爱德华氏病的原因,认为既然“LY-生命素”解药残,而降解药残主要在肝脏,其保肝、解毒功能应该很强,后来果然证实此推断,“LY-生命素”的保肝功能非常突出。

案例二: 2008年7月18日,福建福清林老板水泥池精养池养殖鳗鱼,出池时药检发现硝基呋喃类超标(0.47ppb),不能出售,发现后内服“LY-生命素”5克/公斤料,连用1个多月,后经多次抽样药检,未检出呋喃类,鳗鱼顺利出售。

案例一: 福建龙海等地区也多次反映,长期投喂“LY-生命素”的虾池,虾的弹跳力强,虾壳光滑,光泽好,肉质鲜美,无土腥味,相当于海水虾的品质。

案例二: 天津汉沽大田,地下热水温棚养殖白鲳鱼,面积2亩,水深3.5米。每年四月中旬出鱼,土腥味很重,换水(每天换30~40公分水)、清淤(半个月吸一次底)处理,效果不明显。据养殖户崔老板反映,使用LY—生命素“(1吨料拌8瓶,约250斤/瓶),连续投喂三个礼拜以上,土腥味能明显减轻。

泥鳅与青蛙可以一起养吗

这种案例其实挺多的。25000平方米的钢架温室大棚,每年培育20多个蔬菜品种优质种苗达亿株,可供3万多亩商品蔬菜种植;1000万棒香菇、木耳、平菇、银耳、灵芝、秀珍菇等菌种,年产量达400多吨。这是广西桂北山区最大的蔬菜(食用菌)集约化育苗基地——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西禾美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融水的智慧农业种植基地。

作为省级农业示范区,禾美生态多年来已实现集约化生产,无疑具备良好的智慧农业带头示范意义。但禾美生态也和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一样,长期以来缺乏对农业生产数据的积累与利用,缺少农业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搭建,以及智能化的种植管理,虽然拥有先进的温室大棚,却仍旧沿用传统的人工监测控制的模式。

譬如在食用菌温室大棚,CO2浓度、空气温湿度严重影响着作物的健康生长,禾美生态一直沿用老的工作方法,依靠工作人员逐一到温室大棚中利用检测仪进行测量,一旦浓度超标,或是温度过高,工作人员便手动开关大棚的风机、侧窗、天窗等。这种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最为关键的是效率低下,生产风险高,一旦不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往往会造成重大的损失。

这种高度依赖人的传统管理方式,一直制约着禾美生态温室大棚的转型发展。为了加强温室种植的智能化、标准化,禾美生态引入慧云信息的智慧农业监控系统,打造智能大棚。

智能大棚为温室种植节本增效,促进农业转型

蔬菜育苗与食用菌的培育需要非常精细化的管理,需要精准监测温室大棚的气候环境、土壤环境、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等。慧云信息通过在大棚中搭建“农业物联网”监控网络,对禾美生态250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进行智能监控,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土壤PH值、空气温湿度和气压、光照强度、CO2浓度等

同时实现对大棚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远程自动化控制,当温室内环境失调时,系统能够马上启动预警装置,通知管理人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样大大杜绝了以往环境失调而管理人员发现不及时导致损失的现象。比如当温室内的CO2浓度超过适宜值,系统就会自动预警提醒管理者,并自动打开通风装置,保证温室内作物始终保持在最佳生长状态。

可以养在一起,青蛙是在水面生活的,泥鳅是在水底生活的,青蛙除非是为了躲避天敌才会去水底,而且青蛙也不会捉泥鳅吃,不过青蛙产卵的时候最好有一个专门的池子,因为泥鳅会吃青蛙卵.

成功案例:“稻鳅蛙”一体化养殖,就是在田里种水稻,水里养青蛙,泥里养泥鳅,充分利用稻田资源,进行纵向养殖,使收益最大化。这种养殖模式今年是头年试验。 

泥鳅和青蛙的放养密度有多大呢?据晋云介绍,一般一亩地放泥鳅苗2万尾,蝌蚪3500尾。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逃,放养前,要对田坎进行硬化,并在四周拉上专用的防逃布网。由于泥鳅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5—30℃,高于30℃就会钻入淤泥中休眠,因此还需在田中挖一些“十”字形的深沟,为泥鳅提供夏季“纳凉”场所。同时,还要在田中垒一些略高于水面的平台,给青蛙提供栖息的地方。此外,稻田边上要挖好排水沟,务必把泄洪防洪工作做好。 

“稻鳅蛙”一体化养殖的关键,在于设计一条科学的食物链。据晋云介绍,养殖户们把腐化的猪、牛粪等有机肥作为水稻的肥料,把米糠、菜饼等作为泥鳅的食物;这样稻田有机肥就增多了,水里的浮游动物就更多,青蛙和泥鳅就有了更丰富的食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食物来源,那就是用杀虫灯捕虫。“我们在每块田里都安上杀虫灯,晚上只要一打开灯,各种后,各种飞虫就会循着灯光飞来,撞到灯上被电击晕,纷纷掉落在水面,成为青蛙的大餐。”晋云说,这样就保证了充足的食物来源,青蛙3个月就能长到4两左右,5个月能长到7—8两;而泥鳅放养一年, 30尾就有1斤重。使用杀虫灯杀虫,还可以避免使用农药,保证了产品的绿色环保。 

“稻鳅蛙”一体化养殖的效益如何呢?晋云说:“根据目前的长势,我们预计一亩稻田可年产800斤水稻、400斤泥鳅、300斤青蛙,按现的市场价计算,年产值将上万元,除去成本,头年的纯收入就有5000元左右,第二年、第三年收入会更高。” 

目前,该村“稻鳅蛙”一体化养殖已有300亩规模,预计今后两年将会形成2000亩规模。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