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花鱼(求此鱼学名!!!)

2024-04-03 00:16:40

中文学名: 棒花鱼

拉丁学名: Abbottina rivularis (Basi1ewsky)

别称: 爬虎鱼、沙锤、花里棒子,鲤科

界: 动物界

目: 鲤形目CYPRINIFORMES

科: 鲤科Cyprinidae

属: 棒花鱼属Abbottina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及湖泊、沟塘中。

学名Abbottina rivularis (Basi1ewsky),俗名爬虎鱼、沙锤、花里棒子,鲤科 棒花鱼

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 、棒花鱼属Abbottina 背鳍无硬刺,位于背部最高处。背部暗棕**,体侧呈棕**,吻及眼后各有一条纵纹。体侧上部每一鳞片后缘有一黑色斑点,各鳍为淡**。背鳍和尾鳍上有许多小黑点。 小型鱼类,生活在静水或流水的底层,主食无脊椎动物。1龄鱼性成熟,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为巢,产卵其中,雄鱼有筑巢和护巢的习性。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及湖泊、沟塘中。

中文学名

棒花鱼

别称

爬虎鱼、沙锤、花里棒子,鲤科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及湖泊、沟塘中。

形态特征

请点击输入描述

棒花鱼

棒花鱼体长,稍侧扁。头较短,吻短,前端圆钝。眼小,侧上位,眼间宽平。背鳍无硬刺,胸鳍圆钝,均较短。尾鳍叉型。头背部稍黑,体侧具一不明显的纵纹,其上有9-11个黑点斑块,背部也具8-11个黑色斑块。背鳍和尾鳍具有由黑色小点组成的斑纹。

背部深黄褐色,至体侧逐渐转淡,腹部为淡**或乳白色,背部自背鳍起点至尾基有5个黑色大斑。在体侧有7—8个黑色大斑,此外在整个背部自头至尾不规则的散布有许多大小黑点,在背鳍、胸鳍及尾鳍上由小黑色斑点组成比较整齐的横纹数行,在生殖期体色转深,雄鱼更为明显。

生存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在静水或流水的底层,主食无脊椎动物。1龄鱼性成熟,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为巢,产卵其中,雄鱼有筑巢和护巢的习性。体长可达11厘米,主要生活于平原河流水清以及沙底处。

营养价值

棒花鱼肌肉粗蛋白含量为16.82%,水分含量为79.46%;棒花鱼肌肉中测出18种氨基酸,总量为14.05%,必需氨基酸总量为5.87%,占氨基酸总量的41.48%,必需氨基酸构成符合FAO/WHO对于膳食蛋白质营养评价理想模式。4种风味氨基酸总量为4.91%,占氨基酸总量的34.66%。以AAS进行评价,棒花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Val,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Ile。以CS进行评价,棒花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Trp,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Val。其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5.63。研究表明,棒花鱼的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