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商家(谈谈你对“高考经济”的看法)

2024-04-29 13:17:15

答案:每年一度的高考,精明的商家们不失时机地大炒“高考”概念,推出一系列与 高考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满足考生和家长的各种需求,也催生了我们称之为“高考经济”的市场。

首先,我们要客观地看待高考经济。市场经济最大的特性就是通过市场来实现有效的资源配 置,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只要这种需求不是违法的,我们就不必对之口诛笔伐。高考经济随市场而生 产,商家满足了考生和家长的需求,说明商家的精明。这也证明了我们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

其次,高考经济是我国教育体制深层次矛盾的表现。自上世纪70年代末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就有人质疑这种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式考试的科学性,我本人也认为高考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我们也要看到,在我们这样一个考生众多、社会诚信度不高的国家,推行各种创新的入学考试方式都存在 风险,就目前来看高考还是最可行的高等院校招录考生的方式。我们看到一些高校已经采取了有效措施如 春季高考、单独招生等方式将每年一次的高考逐步向多元化、素质化推进。

第三,高考经济中确实存在一些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有关部门如工商、卫生、质检等要 加大市场检查力度,规范高考市场,确保考生和家长得到货真价实的产品和服务。

答题思路是:描述现象+表明态度+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经济现象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高考经济的兴起,固然有市场的考量,但也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造势,极易导致畸形发展。专家指出,它是靠“吞噬考生身上的养分来维持的”。的确,对于如此寄生在考生这一特殊载体上的“高考经济”,有必要理性看待,冷静思考。像很多与高考不沾边的广告宣传,为了炒作,都贴上了“高考经济”的标签。其实大多数商家看重的只是经济利益,只是借助“高考”这一平台进行炒作罢了。

对此,专家指出,正常的补充营养和心理辅导是必要的,但一些以高考为名的“消费新品种”和商业宣传,则不仅是劳民伤财,而且还容易引起社会问题。东北财经大学教授王玉霞认为,高考经济是被考生家长和商家共同催生出来的。这种所谓的“经济”在几年内是不会消除的。王玉霞希望家长在为“高考经济”买单时,能更多地保持理智,而商家在以高考为商机赚钱时能多一些诚信。

这一切大部分都是商家的刻意炒作,利用亟须改革的高考制度,利用考生和家长渴望成才的心理,制造出一种畸形的消费。

由于我国的国情国力所限,不可能让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学子,都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只能沿袭历史上的考试制度,采取择优录用的方法,让少部分人进入高校读书。莘莘学子年年寒窗苦读,日日挑灯夜战,全都化作考场上的奋力一搏。老师的教诲,家长的期望,亲友的关心,社会的关注,这一切也全都变成一种不堪忍受的重负,让考生们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应该为考生创造一个平和的环境,给他们更多的宽容与帮助。可是,狂轰滥炸的商业炒作,连篇累牍的广告宣传,把本来已经很紧张的气氛搞得更像如临大敌,把已经背上恶名的“黑色六月”,搅得更黑。

如此看来,进行口号制造,善于名词创新,确实是国人的强项。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华夏大地,人多口杂,就更容易起哄架秧子,把原本挺好的“经济”这个词,四处滥用,将“高考”和“经济”硬给联姻,闹不清到底是“高考”把“经济”侮辱了,还是“经济”把“高考”糟践了。

如果从高考前就这么“经济”下去,一般家庭绝对扛不住。从喝健脑补药,参加“高考补习”,进行“心理咨询”;到住“考生宾馆”,吃“高考套餐”,乘“高考的士”,吸“考生纯氧”;临了,再举办什么“状元宴”“谢师宴”。这一圈下来,少说也要四五千元,几乎是一个下岗职工一年的生活费,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对广大百姓来说,这哪里是什么“经济”,纯粹是高消费,额外的负担。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