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呼唤顶层设计(从25%重回20%)

admin 阅读:101 2024-01-04 02:17:57 评论:0

降电耗、布局充电网络上升到新高度。

文丨彭苏平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终于印发。

11月2日傍晚,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规划对未来几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进行了最后定调: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发展新能源汽车仍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不过,与去年年底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的目标有所调低——根据意见稿,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为25%。

从新车销量占比目标及其变动来看,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步伐趋于稳妥。不过比例的改变更多只是对规模盲目追求的调整。实际上,从终版规划中不难看出,此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更追求质量上的突破。

智库君注意到,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规划在产业发展愿景中,除了提出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规模之外,还特别提出了技术及应用领域的具体指标,例如,此前只是出现在细分类目中的纯电乘用车平均电耗,以及充换电服务网络的建设等等。

从25%重回20%

产业规划对未来新能源汽车规模的展望是最受关注的指标之一。

10月上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宣布,已通过新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不过那次并未公布产业规模的相关指标。直到11月2日规划全文公布,“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才浮出水面。

这也是终版规划最显而易见的一处变动。根据去年年底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征求意见稿,这一比例是25%。不过,彼时的讨论并不在于25%,而是在于比例本身。

11月2日晚间,上海某车企一位内部人士对智库君表示,结合此前规划发布的过程,以及上一轮产业规划实施的成果来看,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目标重回20%并不意外。

新车销量占比是反复斟酌的数字。据智库君了解,从去年2月规划启动制定开始,便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与调整,在年底意见稿发布之前的更早一个版本的内部文件中,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的规划便是20%。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工信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已经暗示,意见稿中25%的目标或有调整。

根据路线图2.0,产业界的专家们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占比将在2025年达到20%左右。这甚至已经是对原来目标调整后的结果——此前的技术路线图认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更低,为15%-20%(20%是上限)。

路线图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编制,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方文件,但其研究是支撑政府科技和产业相关规划的重要工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而路线图2.0的最大特征就是更改了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较为激进的预期。其明确,我国不会像多个成熟汽车市场一样,设置禁止燃油车销售的时间表,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唯新能源汽车”,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才要占到总体销量的50%以上。

2025年的销量占比从25%重回20%,最新产业规划同样设置了相对稳妥的目标。这与新规划本身的制定思路也是一致的。此前意见稿发布之时,业内便发现,规划不再像之前的产业发展规划一样,设置具体的销量目标,而只是划定了一条销量比例的“线”,这本身是对前几年盲目追求规模的反思。

“保守点,也有利于超额完成任务。”上述车企内部人士对智库君表示。

从规模到质量?

放宽对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要求降低。

规划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愿景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较为显著的有两点,一是特别提出“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二是强调充换电服务的便利性显著提高。这两点此前都曾出现在征求意见稿的正文中,不过没有上升到发展愿景的总领高度。

不难发现,这是对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对纯电汽车的电耗标准提出要求,并且是全规划唯一出现的具体数值指标,意在切实提升纯电汽车的技术及节能水平。

而要求充换电服务的便利性提高,更是将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核心就是基础设施。”有从事汽车销售多年的业内人士对智库君表示,只有基础设施建好了,新能源汽车才算是真正发展起来了。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充换电网络的发展,终版规划也给出了更为详细的说明。在“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部分,规划专门划分了不同场景,对充换电技术的选择进行了引导,并补充要“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的统筹协调。”

在细分场景中,规划提出,居民区充电服务应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而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则应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此外,规划也同样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同时新型技术中还增加了一条“无线充电”。

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充换电设施布局已经在业内展开。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智库君此前了解到,不少车企开始探索多场景补能方式,围绕电力获得性和用户加电体验进行布局,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家充桩和公用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欧洲新能源超中国?辛国斌称应理性看待

促进新能源汽车下乡,是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一直大力推动的重大项目建设。日前,新能源汽车下乡再迎政策“橄榄枝”。5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

《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户籍居民在户籍所在地县域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消费券等支持;加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实现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农村地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专项支持政策等。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崔东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下乡成功的关键是要改善消费环境,尤其是充电桩建设和农村销售服务和维修体系建设等,让乡村新能源汽车用户能够实现“买车容易,用车方便,修车省心”。

统计显示,从2020年下半年、2021年、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业绩来看,销量同比分别实现了80%、169%和87%的增长,成效显著。业内普遍认为,此次《意见》的颁布,对加速新能源汽车下乡,满足农村需求,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力促新能源汽车下乡

挖掘中国经济新增长点

作为国内第一份以推动充电桩下乡为主要内容的纲领性政策,《意见》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那么,此次再提“新能源汽车下乡”,又是出于何种考量?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为42.8%,较2022年全年增速下滑超50个百分点。现阶段,找到新的增长点已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工作。

“我国农村人口高达5.1亿,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方向。加快促进适宜发展新能源汽车地区的农村居民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不仅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也成为国家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要抓手。”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月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三年来,我国广大县域地区市场的新能源汽车虽然有所增长,但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是一片尚待开发的蓝海,且主要表现在新增销量空间大和更新升级需求大两个方面。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中国农村地区电动汽车出行研究》显示,未来非限购城市、中小城市、县乡区域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增量市场。预计到2030年,中国农村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将近160辆,总保有量超7000万辆,市场规模或达5000亿元。另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3月份,纯电乘用车在县乡地区的渗透率为16%,插混乘用车在县乡地区的渗透率为8%,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历史上我国曾推出过两次汽车下乡政策。第一次汽车下乡是在2009年至2010年,政策主要针对微型车,即交叉型乘用车;第二次汽车下乡是在2019年至2022年,这期间每年均推出了新能源汽车下乡相关政策,相关部委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地方政府跟进财政补贴,多家车企推出下乡新车型和优惠措施。

“2009年第一批‘汽车下乡’的车辆距今已十余年,正陆续迎来更新升级换代窗口期。而据公安部统计,2022年,我国农村地区汽车保有量达到1.4亿辆,占全国总量的44.1%。按照10%的年更换率,农村地区每年有近2000万辆机动车需要更换。”张月友表示。

“今年年初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之后,一季度销量未达到预期,此外,乡村市场本身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现在很多老百姓也逐渐接受了新能源汽车,此时开展下乡活动将有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表示。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多种机动交通工具并行的状况。包括所谓农用汽车、低速电动车、柴油车、汽油车和大量排放量严重超标的“二手车”。此次继续推进新能源汽车下乡,加速农村交通运输领域的排放治理,对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建议,农村市场是我国汽车市场未来发展的增量所在,汽车企业需要去根据农村消费者的使用需求研发适应的车型。

“农村居民买车更加重视性价比,价格高于同级燃油车的车型很难有市场;另外,农民更关注一车多用,如兼顾代步和农用、拉货等特殊需求,要求新能源汽车不仅具有出行功能,更要有生产功能。”张月友也表示,下乡的新能源汽车,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偏向生产的微面、皮卡、微卡、轻卡等产品。

破解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难点

业界呼吁出台财政补贴细则

事实上,在农村地区推广新能源汽车,目前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难题。比如广大农村地区存在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安装共享难、时段性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的释放。

“选择新能源汽车,是因为一年下来能在油耗上省下不少钱。不过我家住在农村,没有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好不容易跑到市区找到充电站,有时位置已经满了,且充电需要一定时长。”河南周口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当下使用新能源汽车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兜兜转转地寻找充电桩。

除充电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之外,续航里程长短、安全与否、建桩费用等问题成为农村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考虑最多的问题。此外,如何保障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市场的售后服务和配套服务流程通畅,也是农村消费者关注的话题之一。

对此,张月友坦言,当前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失效。乡村地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少,充电设施运维成本高、投资回报差,充电运营商投建意愿不足。二是政府难为。农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场站用地、电网扩容等困难。

“用地方面,建设公共充电桩和场站需要办理土地相应手续,而农村土地多为集体土地,征用为充电桩建设用地,既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农民集体同意;电网方面,乡村建设充电桩,特别是大功率快充桩需要一定的电力容量支持,乡镇的公共变压器往往无法满足需求,需要大批量更换,甚至要升级扩容改造农村电网,不仅牵涉面广,而且耗资庞大。”张月友如是表示。

基于此,此次《意见》结合目前最突出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以及以往的下乡推广经验,将“充电桩先行”列为重要指引,从充电桩的建设、运营、维护三大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针对建设、运营、维护制定了五条细则,旨在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的方便使用和普及进程。

对于如何支持地方政府与企业联手推动工作落地,《意见》提出要在财、地、电三个方面予以推动。在财政支持方面,政策提出要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站)、公共汽电车场站和汽车客运站等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在用地与电力方面,加大用地保障等支持力度,开展配套电网建设改造,增强农村电网的支撑保障能力。

《意见》要求地方政府出台支持乡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政策,但并未给出具体的补贴标准指引。对此,有不少从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反映,在具体落地执行层面,期待能够尽快出台针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补贴细则。

“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不能简单靠资金补贴,必须配套相应的门槛性、环境性政策,调动整车厂、后市场服务商、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张月友建议,在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盘活现有空间,包括通过加宽道路、沿路面加设停车位、铺装空地、开放公共停车场等形式,建设更多新能源汽车停车空间。

在售后服务方面,张月友表示,一方面,围绕消费者关注的保修年限不够长和电动车残值低等问题,针对农村使用场景,推适当延长保修期限,放宽电池质保条件;另一方面,政府要推动新能源二手车市场良性发展,完善回收再利用体系,提升电动车残值回归市场合理区间。

过去十多年间,对于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示范推广,充电桩企业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商业模式未闭环,业务盈利难,始终是一个盘桓在充电桩企业头顶的难题。对此,仝宗旗建议,地方政府基于自身财政情况出台更多的政策,扶持乡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如提供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等。

虽然新能源汽车下乡还有很多课题亟待解决,但是正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所言,汽车下乡政策在我国是被证明了的对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形成整体带动作用的宝贵经验,未来成效值得期待和关注。

[汽车之家?行业]?2020年9月27-30日,第二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省海口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提出了关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以及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看法及建议。

理性看待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量超过450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但是,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实现120.6万辆,同比下降了4%,特别是今年1-7月,欧洲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到50万辆,较中国多了1.4万辆,引起了行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此,辛国斌表示要理性看待,中国新能源汽车只是在经历高速增长后出现阶段性下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总体还是持欢迎态度。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中国主要汽车企业已基本建立起新能源汽车正向研发体系,基于全新设计的纯电驱动平台开发的产品越来越得到消费者认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势将会愈加明显。

另外,补贴退坡对市场的影响也是暂时的,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将新能源汽车补贴和购置税优惠政策延期两年。同时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工信部等部门还组织开展了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这些举措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平稳发展。今年7月以来,新能源汽车月销量实现了同比正增长,已经恢复到了每月近10万辆的消费水平。

『数据来源:上险量』

综合来看,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还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整车成本偏高,基础设施滞后、安全隐患较多等突出问题。辛国斌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坚定发展方向,做好中长期规划等顶层设计,加强部门间政策措施的协调和衔接,统筹推进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讯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引导资源汇聚,形成发展合力。二要提高供给质量,围绕降低成本,提高安全等核心问题持续进行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技术攻关,开发先进实用产品,加快形成市场的竞争优势。三是要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提升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华水平,推进充换电设施建设,鼓励换电模式创新发展,完善充换电、停车、过路过桥等优惠政策,提升用户的体验。

智能网联发展要循序渐进

在智能网联方面,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快布局的商业化前期阶段,从产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辛国斌指出,一是要坚持循序渐进,从L1到L5级自动驾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尊重技术规律,逐步推动。

“目前已有不少新上市车型装载了L1级和L2级辅助驾驶系统,这是现阶段比较合理的发展节奏。但是有些企业在没有得到法律法规许可,没有经过充分实验验证的情况下,就对外公开宣称L3级及以上高级自动驾驶系统正式装车量产,这恐怕不太严谨。一定要始终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经过各种场景、使用环境的测试验证,得到法律法规的授权许可,否则会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欲速则不达。”

二是要坚持车路协同。要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由汽车来解决,还需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道路改造为基础支撑,通过车和路、车和人之间建立起数据无障碍的交互,有效解决单车智能存在的能力盲区,才能加速实现产业化应用。最近,北京市宣布建设高等级自动驾驶示范区,就是在这方面做的一个有益的探索。

三是要坚持融合创新。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与信息通信、人工智能、软件、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需要跨行业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汽车及相关行业要联合起来共同制定标准,形成统一的数据接口,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中国已经建成近20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也需要加强统筹协作,实现标准统一和数据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是要优化政策环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还面临道路交通管理、地图测绘、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障碍,相关部门正在致力于推动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共识,接下来要把这些共识变成具体的行动,充分发挥跨领域、跨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优势,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推动中国品牌汽车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是产值最大、产业链最长、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汽车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相关税收占税收总额、相关从业人数占城镇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均在10%左右。

客观地看,中国品牌汽车的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市场份额也出现了一定的下降,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从2017年最高的时候达到43.9%,下降到了2019年的39.2%。今年1-8月份又进一步下降到36.2%。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最迟到2022年,乘用车外资股比和合资家数限制将被取消,中国品牌汽车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中国品牌汽车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有两个典型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给相对不足的时期,吉利、奇瑞等一批企业依靠性价比高的产品抢占经济型乘用车市场。第二阶段是在市场高速增长时期大力发展合资品牌车型相对较少的SUV实现错位发展,市场占比最高时曾达到60.2%。下一阶段,中国品牌汽车的发展机遇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实现品牌向上发展。

一是要提升产业链水平。中国企业在传统汽车产业链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但在电池、电机、电控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具有较好的基础,要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培育市场竞争优势。

二是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汽车发展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表明,品牌提升是需要持续投入和长久推动的战略性任务,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新车型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打造新品牌,并得到消费者认可的成功率相比传统汽车明显提升,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

三是要深化开放合作,坚持全球化发展理念,共同维护汽车供应链稳定和畅通,积极开展研发设计、贸易投资、标准法规等领域的深入交流和务实合作,以高水平开放来促进高水平发展,推动形成全球开放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新格局。

辛国斌表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全世界最为开放的汽车市场,欢迎各国企业和机构继续在华投资,共同开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局面。(编辑/汽车之家?杜俊仪)

本文 刊讯杂志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www.zazhishe.org/post/11891.html

标签:[db:tag]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最近发表